許多人都想解決被情緒勒索的問題,但是經常溝通到最後都會跑題,變成沒有意義的爭吵,例如同居伴侶對陪伴與安全感的需求程度不同,但是生活作息、個人隱私與個人空間卻總是被迫糾纏在一起,不論磨合多少年都無法產生共識,導致最後不是分手,就是成天吵架。
無法改善問題的根本原因,在於雙方都沒有設定個人界線。仔細回想我們的成長過程,大多都是被鼓勵犧牲個人需求,盡可能去配合對方,以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爭執,因此我們總是會誤解設定界線的意義,往往會覺得這是讓彼此距離變更遠的一種相處方式。
然而相反的是,設定界線能減少爭執,讓關係變得更緊密,因為雙方皆以照顧自己為優先前提時,就更能體會對方也必須先滿足個人需求的理由,在互相尊重的循環下,才能產生真正的默契。
如果你想重新與家人、伴侶或同事磨合,不仿試試《 正向界線練習 》的概念和技巧。

什麼是界線
設定界線的目的是主張自己的個體性,像是我們的想法、感受、價值觀、興趣、目標、個人空間及個人隱私等。當我們釐清以上種種的個人需求之後,才能清晰的設定界線來保護自己,讓對方知道我們希望如何被對待、無法接受哪些事情,並且感受到我們會為了捍衛個人價值,願意對自己的一切行為負責的心態。
舉例來說,男友發現女友經常在半夜傳訊息給異性,男友提出直譯後,女友認為這沒什麼,事男友陪伴的時間很少,自己也需要有人陪,所以才跟異性傳訊息,誰應該要為這件事情負責任呢?
答案是女友應該要為自己孤單的感受、傳訊息給異性的行為負責任,因為這兩件事情都不是男友可以控制的行為,其實這類型的問題不勝枚舉,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,但其實這依然都是因為沒有設定界線,導致無法歸屬責任,最後延伸出來的問題。
想想看,如果男友是為了工作而無法長時間陪伴,是不是代表他選擇為自己負責?女友是不是也能決定是否繼續在一起?
我們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,所以必須決定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,去做哪些更重要的事,不見得有辦法做什麼事情都用相同的步調,如果其中一個人放棄自己的需求,只是為了滿足另一個人想要的安全感,最後反而失去人生方向,這樣的關係真的健康嗎?
雖然剛開始設定界線的時候,我們都會害怕會破壞關係,一開始也會遭到對方的抗拒,但是這能讓溝通變得更清晰,減少誤解之後,對方就會習慣你設定出來的界線,即使他可能不喜歡這個限制,但也會知道如果你沒有得到個人滿足,會有哪些後果會發生,而且也會知道自己能對你有哪些期待。
正向界線練習
剛開始練習設定界線的時候,可以利用兩個步驟釐清個人需求。
一、每天記錄三個能照顧自己的個人權利
寫下你想要的個人權利,在生活中該以什麼方式呈現,例如我有權利保有隱私,沒有經過允許,不能動用我的手機。
二、記錄喜歡和討厭的事情
深入瞭解自己的偏好、個性和需求,才能確定界線是否能提高生活滿意度,像是喜歡說走就走,不喜歡被人管東管西。
不過這邊要注意的是,設定界線卻失敗的原因,通常都是因為表達的方式和情緒不對,導致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堅持原則,如果涉及到對方需要做出改變的時候,還是要尊重對方的個人需求,不要用要求的方式來強迫,提出請求讓對方理解,更能找到平衡的妥協點。
如果我們希望對方報備時,可以告訴對方「 如果以後超過八點還沒有要回家,可不可以先打個電話給我,因為我會擔心你 」以此徵求同意之外,也把行為量化,給出具體的時間和程度,讓對方能更清楚評估自己是否能做到你的期待。
如果不被同意,也可以選擇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來解決個人需求,像是八點之後可以打電話問對方幾點回家,如果對方不喜歡接電話,也可以藉由傳訊息來解決擔憂。
最後,我們都要時刻提醒自己,每個人都一樣重要,所以在練習設定界線的時候,也要更有意識地去聆聽對方的個人需求,藉由身體力行的方式來鼓勵對方一起改變。
如果現在你心中已經浮出想要一起變得更好的對象,記得一定要分享給你心中最重要的人,因為讓對方理解你開始想設定界線的理由,更能讓你在練習的過程中被接受、被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