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論你是剛起步的創作者,或是早已站穩腳步的個人品牌,在創作初期,肯定會聽說非常多關於自媒體經營與變現的方法,不過,坊間那些傳說是真的嗎?
經營自媒體有粉絲就叫做「網紅」嗎?粉絲越多就等於賺越多嗎?如果你對這些話題有興趣的話,這集的內容就千萬別錯過啦!
迷思一、經營自媒體就等於網紅、KOL嗎?
在這個社群蓬勃發展的時代,確實很多人會認為經營自媒體就等於網紅。不過網紅、KOL、內容創作者,以及個人品牌,或許乍看之下很雷同,但它們都指涉了不同的內涵。
所謂的網紅,指的是在網路上因為某事件、行為而一夕爆紅或突然有聲量的人,例如過去的泛舟哥、Hold住姊,前者是因為在新聞無厘頭的受訪畫面而走紅;後者則是因為在大學生了沒的精采橋段而引人注目,他們在當時都沒有經營社群,只是單純時勢造英雄,成為網路紅人。
而KOL,為Key Opinion Leader(意見領袖)的縮寫,主要以經營個人形象為主,在特定領域有獨到見解和話語權的人稱之。他們不見得有在網路上發表內容,而是在特定領域例如時尚圈、科技界佔有一席之地。
內容創作者,則是以創作內容為主,並且在網路平台上定期產出內容的人都能稱作內容創作者,例如部落客、Youtuber、IGer、Reelser等創作者。
最後則是個人品牌,個人品牌與KOL很像,都是強調個人形象的經營,只是「個人品牌」更強調個人化以外的價值與知識內容,這些價值可能是觀點的價值、商品或服務的價值,一旦建立起個人品牌,就代表你是以個人的形象去宣導這些價值,你就是你的品牌。
迷思二、經營自媒體就等於創業嗎?
從觀眾的角度,我們能發現檯面上很多有名的自媒體最終都創業開公司,以及許多廣告會將自媒體和創業兩者綁定在一起,所以大家會有這樣的迷思。
然而,自媒體指的是公開經營一個帳號,分享觀點、想法,就能稱作自媒體。自媒體是與一般的新聞媒體相對的概念,目的可以是單純的分享、生活紀錄、或是為了求職而經營的作品集。
在求職市場上,也越來越多產業雇主會透過自媒體去認識面試者,去理解他的能力,透過網路呈現的形象看對方有沒有認真過生活,有沒有獨特的觀點。
迷思三、一定要日更才能提升觸及?
這點是很多創作者會有的迷思,也是很多創作者的壓力來源!
這迷思的背後,可能是希望自己定期出現在受眾面前,深怕不發文就會被遺忘;或是自己處於漲粉階段,希望能在短期內增加自己的曝光,踩足增粉油門。
然而,這個舉動可能會讓你的貼文質量降低、造成出圖的品質參差不齊、內容文案文不對題,甚至沒有打中讀者痛點,進而產生「越曝光越反感」的情況。
因此我建議,保持高品質的輸出才是最重要的,一周發兩到三篇貼文即可。
如果想要增加觸及率,可以針對自己的品牌調性選擇適合的發文時機:知識型帳號適合周二到周四受眾比較有學習熱忱的時候;倘若你是生活類型、美妝、旅遊,可能就可以選擇五六日,才能在對的時間點打中對的閱聽眾。
迷思四、粉絲數越多賺得越多?
當我們點進一個陌生的帳號,最直觀的指標就是粉絲數。而一般使用者及對社群不熟悉的廠商看到數字,就會開始以此作為分配預算資源、廣告板位的考量。
這造成創作者會以為,是不是要買粉絲、下廣告增粉才能賺錢?
但正如我一直強調的,影響我們能否變現的關鍵在於商業模式,而非粉絲數。坐擁眾多粉絲,確實能增加我們的合作量,但那始終是與他人合作、靠別人賞飯吃,況且創作者也不可能每篇貼文、影片都嵌入業配,否則過度商業化會讓受眾反感,導致退粉。
最近新興的團購模式也是,倘若和粉絲的連結只是弱連結,再多的粉絲也無法轉單,難以變現。因此,強化與粉絲的連結,創造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才是長久之道。
迷思五、內容要越有深度、越多乾貨粉絲才會喜歡?
站在讀者的角度,會看到過往有很多領乾貨的UGC成功的案例,因此認為經營自媒體都要這麼做才會成功。但必須澄清一點,乾貨已經漸漸退流行,甚至逐漸讓受眾疲乏了。
自2022年6月REELS登台後,下半年的社群趨勢已偏向更輕量、羽量化的內容,也就是說,過去在安排內容時,會設法將一篇內容填入很多乾貨,盤點五到十個知識點。
而隨著短影音的出現,導致受眾的注意力越趨薄弱,每個人在單篇貼文的停留時間又更短了,在此前提下,太硬的知識文反而是不討喜的。
建議創作者開始思考,如何用淺白的內容分享觀點,如果你擅長寫長文、深度文,或許可以考慮用貼文當作引子,導流至部落格或網站,或是以更有互動性的方式,將討論的話題延伸至限時動態。
想知道創作者經營團購的常見迷思嗎?快點擊節目完整收聽吧!
【延伸閱讀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