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已經準備好迎接新的一年了嗎?回想當初錄製節目、經營IG個人品牌,正是因為觀察到許多人想開始斜槓自媒體,卻苦於不懂行銷導致自己的好內容無法擴散出去,因此想藉由Podcast專訪,陪伴大家能在一路上不斷突破自己。
2022年,如果你還在猶豫,今天的來賓他正在奧美擔任廣告業務,同時利用有限的下班時間經營IG,並在短短時間內就達到三萬人追蹤。就讓三分鐘行銷在學中來為剛起步的你提供更多經營IG實用、快速成長的秘訣吧!
Q. 先來簡單自我介紹,聊聊一開始為什麼想做自媒體吧!
哈囉我是三分鐘,是三分鐘行銷在學中的經營人,平常在奧美擔任業務,IG則是業餘的經營,主要分享關於行銷和廣告的知識。由於我是文學院出身的,並不是行銷相關科系,本身也沒有很多商業競賽的經驗來背書我的能力,因此一開始做自媒體,主要是想把IG當成進入行銷產業的作品集,單純覺得可以訓練自己持續學習和輸出的能力。
因為這點,前期的內容主要都涵蓋我讀到的知識、參與講座的心得,記得我很早還有一篇是分享我讀到論文裡頭的研究方法(笑)。而這個IG確實也幫助我成功進入現在的工作,幫助當時的面試官在短時間更認識我這個人,了解我的能力。
Q. 一開始採不露臉經營,後期是什麼原因讓你決定開始要露臉?
不露臉的考量是因為這個平台起初的設定是作品集,沒有想太多耶,只是覺得作品集應該不需要露臉吧!而是把重點放在作圖的能力和整理資料的能力。
而後來的轉變,是意識到知識型帳號本身調性滿冷的,跟粉絲的互動也很難培養起來,當時也觀察到一些生活類型的KOL,他們可能隨手發一張照片按讚數就超高。我就開始反思,如果自己只是一直輸出知識,會不會就跟報章雜誌沒兩樣?速度還比不上他們。
意識到這個瓶頸和限制,就覺得要漸漸加入自己的元素,所以後期的貼文就會加入一些和攝影師朋友合作的作品,用照片加上性質比較輕軟的內容,試試看讀者是不是能因此更認識我,而不是侷限於行銷的知識和方法。
Q. 露臉之後的差異是什麼?是否為個人品牌帶來加分作用?
1. 個人心態面
在不露臉時期,我會覺得三分鐘帳號是另外一個人,當大家提到「三分鐘」,這個帳號和我的距離感覺比較遠。而在露臉之後,身邊的人都知道三分鐘是我了,包含我的朋友、同事、主管,所以我也漸漸接受自己有另一個身分,同時對它產生連結及認同。以個人心態面來說的話,露臉後的距離與自己拉近了,分享一些內容時,更能擺脫那種彆扭和尷尬感。和粉絲互動時,也能清楚知道正在和粉絲對話的就是我本人,粉絲喜歡的就是我的個性和特質。
2. 創作層面
創作面而言,我覺得今天如果是單用圖文創作去分享自己的價值觀,還是以實際的照片去分享,讀者接收到的感受力道是不太一樣的。前者會給人一種閱讀教科書的感覺,這個分享者好像離我很遠。相對地,假設你是用自己的照片,搭配自己的經驗去講故事,讀者閱讀起來的帶入感就會很強烈,也能帶動粉絲和你分享心底的感受。
3. 品牌成長面
最後還有一個最直觀的差異,就是業配機會變多了。可能是因為露臉之後,能在廠商挑選KOL或創作者時,更能凸顯自己的信任感,畢竟是由真正、活生生的人來背書的感覺。
Q. 三分鐘的粉絲成長速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,能不能分享初期漲粉一定要做好的三件事?
1. 持續產出內容、題材創新
在創作初期,一定要穩固自己的內容基底,不論是深度還是篇數都是。我有看過很多剛起步的創作者,可能會急於利用抽獎或乾貨來漲粉,但如果你的內容基底不夠的話,這些成效都滿有限的。
真正要努力的方向,應該要回歸到持續產出不錯的內容,先靠這些內容累積第一批讀者後,再想該如何擴散,不要本末倒置。
2. 與其他創作者互動
以我一路走來的觀察為例,當時同期的創作者在創作初期,粉絲數可能才幾百人,貼文底下幾乎不太會有粉絲留言,這時你可以試著和其他創作者保持良好的互動,有人發了新貼文就在底下給他回饋,透過真心的互動去彼此激勵成長,甚至可以想一些互相串連的企劃,來彼此交換一波流量。但這點的前提是要很真誠地交換想法,而不是去蹭流量,記得要共同成長,不要一人埋頭苦幹。
3. 適時發送乾貨、UGC
這點建議我現在不太喜歡,但不得不說是一個有效漲粉的方法。我曾做過幾次UGC的經驗,主要是透過分享、按讚的方式,解鎖更多我整理的資料,成效算是滿好的,當時收集了一千多個電子報名單。
但後期我不太做乾貨的原因是,這好像會打亂市場價值,其實這些發送的乾貨都有一定的商業價值,一旦「按讚分享就能得到乾貨」這件事成了常態,會大大削減知識的價值,讀者可能就不想對知識內容付費了。
再來,有些人的乾貨是擷取、整理其他講座的內容,並做成懶人包的形式。這會讓我覺得不太尊重講師的專業和智慧財產權,基於這些原因,我認為這點要看時機使用,而不要濫用。
在節目中,三分鐘還分享了兼職創作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,為什麼找了小幫手?會不會想全職創作?好奇的讀者快點擊收聽吧!